你是否正為手腕痛所苦?在提舉重物、擰毛巾,甚至只是抱著孩子時,都感到拇指根部隱隱作痛?這很可能是俗稱「媽媽手」的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在作祟。這個看似輕微的毛病,如果置之不理,可能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。本文將由手部骨科醫生角度,為你詳細解析「媽媽手」的成因、症狀、自我檢測方法及有效的治療方案。
什麼是「媽媽手」?它的正式醫學名稱是什麼?
「媽媽手」的正式醫學名稱是狹窄性肌腱滑膜炎(De Quervain’s Tenosynovitis)。它是一種影響手腕拇指側兩條肌腱(外展拇長肌和伸拇短肌)的發炎性疾病。這兩條肌腱負責拇指的伸展和外展動作,它們會穿過一個由韌帶組成的狹窄隧道。當肌腱因長期過度使用而發炎腫脹時,會在隧道內產生摩擦,導致手腕和拇指根部出現疼痛。
「媽媽手」與「腕隧道綜合症」有何區別?
許多人會將媽媽手與腕隧道綜合症(Carpal Tunnel Syndrome)混淆,但兩者是截然不同的疾病:
- 病變原因:媽媽手是手腕拇指側的肌腱和腱鞘發炎。腕隧道綜合症則是正中神經在腕隧道內受到壓迫所致。
- 病變位置:媽媽手的疼痛集中在拇指根部和手腕外側。而腕隧道綜合症的疼痛、麻木和刺痛感則主要發生在拇指、食指、中指及無名指的一半。
哪些人是「媽媽手」的高風險人群?
以下職業和族群因其日常活動,是罹患狹窄性肌腱滑膜炎的高風險人群:
- 新手媽媽或照顧者:這是「媽媽手」名稱的由來。由於頻繁地以不正確姿勢抱嬰兒,或重複提舉重物,導致手腕過度使用。
- 需要重複使用手腕的勞動者:例如廚師、木匠、園丁等。
- 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人:尤其是滑鼠使用頻率高、姿勢不正確的辦公室工作者。
- 某些樂器演奏者:如小提琴手、大提琴手等。
如何自我檢測是否患上「媽媽手」?
一個簡單的自我檢測方法是著名的芬克爾斯坦氏測試(Finkelstein Test):
- 將患側的拇指彎曲,貼住手掌。
- 握緊拳頭,用四指包住拇指。
- 將拳頭向小指方向下壓或彎曲。
- 如果手腕外側的拇指根部出現劇烈疼痛,則很有可能患上了狹窄性肌腱滑膜炎。
「媽媽手」與關節炎的症狀有何不同?長者也會得「媽媽手」嗎?
雖然兩種疾病都可能導致手部疼痛,但症狀和病理機轉有所不同:
- 「媽媽手」的症狀是拇指根部和手腕外側的刺痛、灼熱感,並伴隨腫脹。疼痛在抓握或捏東西時會加劇,有時會感到「卡住」或「沙沙作響」的感覺。
- 關節炎(Arthritis)通常表現為鈍痛、僵硬和關節腫脹。疼痛可能不限於肌腱區域,而是影響整個關節。
長者(年長人士)也會得狹窄性肌腱滑膜炎。雖然年輕人因過度使用而患病居多,但長者若患有拇指基部退化性關節炎,也可能因肌腱發炎而引發媽媽手,兩者症狀可能並存。
懷孕婦女如何預防「媽媽手」?
懷孕婦女(懷孕婦女)因荷爾蒙改變,韌帶會變得較鬆弛,加上生產後需要頻繁地抱嬰兒,更容易罹患媽媽手。以下是預防方法:
- 注意姿勢:抱嬰兒時,盡量讓手腕保持中立,用前臂和肩膀的力量,而非手腕。
- 分散壓力:使用枕頭或背巾來支撐嬰兒,減輕手腕的負擔。
- 適度休息:避免長時間或重複性的手腕動作,應頻繁地休息。
- 伸展運動:平時可進行一些輕柔的手腕伸展運動,增強肌腱和韌帶的柔韌性。
「媽媽手」不治療會有什麼後果?
如果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不加以治療,可能導致:
- 難以恢復:拖延治療會使情況惡化,屆時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的復健或更具侵入性的治療。
- 慢性疼痛:發炎會變得持續,手腕和拇指根部的疼痛會成為日常困擾。
- 功能受限:隨著時間推移,肌腱可能會因長期發炎而纖維化或變厚,導致拇指活動受限,甚至無法完成一些精細動作。
- 影響生活品質:疼痛會影響睡眠,降低工作效率,甚至讓人變得情緒低落。
治療方案:從保守到手術
治療「媽媽手」通常會從保守治療開始,如果效果不佳,才會考慮更進一步的醫療介入:
保守治療:
- 休息與固定:佩戴護腕或支架將手腕和拇指固定,減少肌腱活動。
- 藥物治療: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(NSAIDs),可緩解疼痛和發炎。
- 物理治療: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,進行超音波治療、冷敷或伸展運動。
醫療介入:
- 類固醇注射:直接將類固醇注射到發炎的腱鞘內,可快速且有效地消除發炎疼痛。
- 手術治療:若保守治療無效,骨科醫生會建議進行微創手術。手術目的是將狹窄的腱鞘切開,為肌腱創造更多滑動空間,通常術後恢復良好。
結論
狹窄性肌腱滑膜炎,即「媽媽手」,是日常生活中常見但容易被忽視的疾病。若你長期感到手腕痛或拇指根部不適,應及時進行自我檢測並尋求專業骨科醫生的意見。透過適當的休息、調整生活習慣以及專業治療,告別手腕疼痛、重拾健康生活絕非難事。
總結表:媽媽手重點整理
項目 | 重點內容 |
正式名稱 | 狹窄性肌腱滑膜炎(De Quervain’s Tenosynovitis) |
高風險人群 | 媽媽手(新手媽媽)、需重複使用手腕的工作者、電腦使用者等 |
病變位置 | 拇指根部及手腕外側肌腱和腱鞘發炎 |
主要症狀 | 拇指根部手腕痛、腫脹、活動時有「卡住」感 |
自我檢測 | 芬克爾斯坦氏測試:握拳後向小指方向彎曲,若疼痛即為陽性 |
預防方法 | 懷孕婦女應注意抱嬰兒姿勢、多休息、使用輔助工具 |
治療方式 | 保守治療(休息、護具、消炎藥、物理治療)、醫療介入(類固醇注射、手術) |
不治療後果 | 慢性疼痛、活動功能受限、影響生活品質、難以恢復 |
與關節炎區別 | 媽媽手疼痛點在肌腱,關節炎疼痛點在關節。長者也可能同時患病。 |
與腕隧道區別 | 媽媽手痛在拇指側,腕隧道綜合症麻痛在拇指、食指、中指 |
三個常見問答
1. 得了「媽媽手」後,可以繼續運動嗎?
原則上應避免任何會加劇手腕疼痛的運動,特別是需要重複抓握或手腕用力的運動。在復原期間,可以進行一些低強度的伸展運動,但最好先諮詢物理治療師的意見。
2. 類固醇注射後,「媽媽手」會復發嗎?
類固醇注射對於緩解疼痛效果顯著,但如果沒有改變造成發炎的日常習慣(如不正確的抱嬰兒姿勢、長時間使用滑鼠等),媽媽手仍有復發的可能性。因此,改變生活習慣是預防復發的關鍵。
3. 如何區分一般的肌肉痠痛和「媽媽手」的疼痛?
一般的肌肉痠痛通常是全身性的或在運動後出現,並在休息後能緩解。而「媽媽手」的疼痛則非常局部,集中在拇指根部和手腕外側,並在特定動作(如抓握、擰毛巾)時加劇,休息不一定能完全消除疼痛。